首页 > 高三语文 >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数媒时代的“读者”衰微与“用户”兴起(1)“读者”...[高三][语文]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数媒时代的“读者”衰微与“用户”兴起(1)“读者”...[高三][语文]
收录时间:2021-12-21    答题:高三语文(屈老师)

【题目】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数媒时代的“读者”衰微与“用户”兴起

(1)“读者”的衰微与“用户”的兴起,是数媒时代接受主体的一个深刻变化。

(2)这一变化的信息在最直接面对“读者”的图书馆事业中有着更明晰的提示。在我国,无论是公共图书馆还是高校图书馆,多年前已在不经意间将其业务术语中的服务对象由“读者”替换成了“用户”。

(3)“读者”之“读”,在我们传统的“读书”行为中,是孟子所谓“以意逆志”,是一种“以心会心”,有一种谦逊的姿态。

(4)“读者”之“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表现为发声诵书。这种情况,东西方皆然。白居易《与元九书》自述其勤学:“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如此勤奋读书而致“口舌成疮”,当然是诵读的结果。之所以必须诵读,则是因为文本没有标点符号,需要诵读断句,即所谓句读。而句读决定本文的意义,就此而言,诵读时代的读者应该拥有对文本意义的更大主宰权。但读者却要反复诵读,以致不惧“口舌成疮”,也要揣摩出作者“原本”的意味来,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读”的文化精神。据语言学家的研究,标点符号的发明有3000年的历史,但诵读时代的作者在写作时就没有想到要去采用它来断句表意。之所以想不到,说明读者没有给予作者想到必须采用它的充足理由。这可从一个侧面表明,诵读时代,

(5)一个广泛兴起的阅读社会,是一个由机械印刷开创的以默读为主导的社会。默读与诵读相比,具有个人私密性,类似于“密室”阅读。这在人文学领域形成了对个人经验和个人内心世界广泛而深入地发掘和交流,它与现代社会的标志——“个人”的诞生相互促进。因此,阅读社会的“读”,是一种“个人”性的灵魂相遇与心灵晤谈,并由此而促成阅读社会丰富的个人精神世界。

(6)阿根廷前国家图书馆馆长博尔赫斯说:“图书馆是一个充满鬼魂的地方。”试想,无论是荷马、孔子、蚁垤、屈原、维吉尔,还是塞万提斯、莎士比亚,曹雪芹、托尔斯泰、马克思、鲁迅……他们不分时代,虽然曾经相隔千年,他们不分地域,虽然曾经相距万里,他们的精神或心意之灵都聚集在这里,以书籍的形式,并可以令人随意准确地访问其中任何一位;天堂还能有另外的模样序化这些灵魂的秩序吗,除了图书馆和图书馆的分类编目法?

(7)如果说,“读者”之“读”的要义就是“以意逆志”,是一个心智对另一个心智的探访,尊重与忠实文本仍然是其必要的阅读伦理;那么“用户”恰恰是对这种“读”的放弃,并在其放弃中重建用户主体与文本对象的关系,强调为我所用的“用户”主宰性。“读者”变身为“用户”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至一定阶段的产物。在这个阶段,其最初的表征就是历史上久经历练的阅读耐心的突然丧失。

(8)据央视——索福瑞媒介调查数据:中国2000年无论电视的生产量还是拥有量均呈现爆炸式增长,从这个时候开始的一段时期,印本文学书籍的销售依赖于“影视同期书”。

(9)如果说,“读者”变身为“用户”,最初的表征是阅读耐心的突然丧失,其接下来便是转而寻求各种替代阅读的技术,成为这些信息处理技术的用户。《华尔街日报》长篇报道了美国一名17岁的高中生达洛伊西奥开发了一款能够将烦冗的文章精简成几行关键句子的软件,该软件在短短一个月内吸引了50万名用户,在28个国家登上了新款应用软件热度榜的首位,并被雅虎以3000万美元高价收购。该报道以《17岁少年成千万富翁引领阅读变革》为题,由此可见人们已经是多么祈盼省略阅读过程而直取所需信息。

(10)沃森文本分析,属于“数字人文”的一种高级智能工具。将“人文”与“计算”结合起来,名之曰:“数字人文”(或“人文计算”),已渐成一种方兴未艾的人文学术方向。它以一套现代数学逻辑接替了“以意逆志”“以心会心”、个人心智探访的人文学基础,是“读者”衰微与“用户”兴起这一文化现象的一道学术景观。

1第(7)段加点词语“以意逆志”(“逆”是“揣度”之意)在文中的含义是

2选择填入第(4)段空格中最恰当的一项(   )

A.作者对读者的悉心阅读的耐心和标点的运用有着独到的想法。

B.作者对读者的悉心阅读的耐心和句读伦理有着坚固的信心。

C.读者在句读划分和文意理解方面有着较强的能力。

D.读者在把握句读伦理、探究文化意蕴方面有着充分的耐心。

3结合文本,对“读”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反复诵读可加强读者对文本的主宰权,体现中国文化的精神。

B.现代人最适宜进行私密性默读的场所是图书馆。

C.传统的读书行为有两个特征,即广泛狩猎和勤奋忘我。

D.阅读能打开读者与作者之间精神世界交流的通道,丰富个人的精神体验。

4本文第(9)段列举了一些数字,请分析其作用。

5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答案】

1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别人的心思,读者揣测作者的心意意图。

2B

3D

4具体的数字,能直观确切地表现出在短暂的时间里,影响之大收益之广泛,。也可以表现出人们已经是多么祈盼省略阅读过程而直取所需信息的强烈性意愿。

5①说明“读者”的衰微与“用户”的兴起的数媒时代的变化;②具体阐述“读者”之“读”,“读者”之“读”的要义就是“以意逆志”;③“读者”之“读”的要义就是“以意逆志”,“用户”恰恰是对这种“读”的放弃,强调为我所用的“用户”主宰性;④“读者”变身为“用户”,《华尔街日报》的举例说明,人们已经是多么祈盼省略阅读过程而直取所需信息;⑤“数字人文”是“读者”衰微与“用户”兴起这一文化现象的一道学术景观。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中重点词语的含义,首先要理解词语本身的含义,同时要结合语境理解其在句子中的含义。由原文“‘读者’之‘读’的要义就是,‘以意逆志’是一个心智对另一个心智的探访,尊重与忠实文本仍然是其必要的阅读伦理”可知,“逆”本是“揣度”之意,在文中指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别人的心思,读者揣测作者的心意意图。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先通读文段,把握文段的主要意思,然后再根据前后文推断空格处要表达的意思。由上文语境“之所以想不到,说明读者没有给予作者想到必须采用它的充足理由。这可从一个侧面表明,诵读时代”可知,从“侧面表明”说明下一句的主体应该是从作者来谈,排除CD两项;由前文“之所以必须诵读,则是因为文本没有标点符号,需要诵读断句,即所谓句读。而句读决定本文的意义,就此而言,诵读时代的读者应该拥有对文本意义的更大主宰权。但读者却要反复诵读,……也要揣摩出作者‘原本’的意味来,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读’的文化精神”可知,应该是“作者对句读伦理有着坚固的信心”而不是“对标点的运用的独到的想法”,排除A项。

故选B。

3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中重点词语的含义,首先要理解词语本身的含义,同时要结合语境理解其在句子中的含义。A项,由原文“之所以必须诵读,则是因为文本没有标点符号,需要诵读断句,即所谓句读。而句读决定本文的意义,就此而言,诵读时代的读者应该拥有对文本意义的更大主宰权”可知,“反复诵读可加强读者对文本的主宰权”是仅就“文本没有标点符号”来谈的,不全面;B项,由原文“默读与诵读相比,具有个人私密性,类似于‘密室’阅读”可知,“最适宜”说法不准确,过于绝对;C项,“传统的读书行为有两个特征,即广泛狩猎和勤奋忘我”于文无据,不符合题意。由原文“阅读社会的‘读’,是一种‘个人’性的灵魂相遇与心灵晤谈,并由此而促成阅读社会丰富的个人精神世界”“‘读者’之‘读’的要义就是‘以意逆志’,是一个心智对另一个心智的探访”可知,“读”能沟通沟通彼此,丰富读者的个人精神世界。

故选D。

4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分析列数据的作用,可以结合上下文从内容、结构、手法、效果等方面加以分析。由第(9)段“《华尔街日报》长篇报道了美国一名17岁的高中生达洛伊西奥开发了一款能够将烦冗的文章精简成几行关键句子的软件,该软件在短短一个月内吸引了50万名用户,在28个国家登上了新款应用软件热度榜的首位,并被雅虎以3000万美元高价收购”可知,“一个月内” 表明时间之短,“50万名用户”“28个国家”表明影响之广,“3000万美元”表明收益之大,直观具体;由下文“该报道以《17岁少年成千万富翁引领阅读变革》为题,由此可见人们已经是多么祈盼省略阅读过程而直取所需信息”可知,这些数字也表明人们已经极其祈盼省略阅读过程而直取所需信息的急切心情。

5本题考查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分析概括文章的结构思路,首先要通读全文,分析概括每个段落大意,注意结合文章题目,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然后加以概括即可。由原文“‘读者’的衰微与‘用户’的兴起,是数媒时代接受主体的一个深刻变化。”“这一变化的信息……”可知,第1、2段说明“读者”的衰微与“用户”的兴起的数媒时代的变化。由“‘读者’之‘读’,在我们传统的‘读书’行为中,是孟子所谓‘以意逆志’,是一种‘以心会心’,有一种谦逊的姿态”“阅读社会的‘读’,是一种‘个人’性的灵魂相遇与心灵晤谈,并由此而促成阅读社会丰富的个人精神世界”可知,第2至6段讲“读者”之“读”的要义就是“以意逆志”。由原文“ ‘读者’之‘读’的要义就是‘以意逆志’,是一个心智对另一个心智的探访,尊重与忠实文本仍然是其必要的阅读伦理;那么‘用户’恰恰是对这种‘读’的放弃,并在其放弃中重建用户主体与文本对象的关系,强调为我所用的‘用户’主宰性”可知,分号之前承接上文,第7段主要讲 “用户”恰恰是对这种“读”的放弃,强调为我所用的“用户”主宰性。由“印本文学书籍的销售依赖于‘影视同期书’”“《华尔街日报》的长篇报道《17岁少年成千万富翁引领阅读变革》”可知,第8、9段写“读者”变身为“用户”,人们在寻求各种替代阅读的技术和祈盼省略阅读过程而直取所需信息。由“‘数字人文’的一种高级智能工具。……已渐成一种方兴未艾的人文学术方向。它以一套现代数学逻辑接替了‘以意逆志’‘以心会心’、个人心智探访的人文学基础,是‘读者写’衰微与“用户”兴起这一文化现象的一道学术景观”可知,第10段“数字人文”是“读者”衰微与“用户”兴起这一文化现象的一道学术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