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二语文 > 阅读下面诗词,完成下面小题。答张十一①韩愈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高二][语文]
阅读下面诗词,完成下面小题。答张十一①韩愈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高二][语文]
收录时间:2021-12-22    答题:高二语文(鲁老师)

【题目】阅读下面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答张十一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韩愈生中两次遭贬,《答张十一》是他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春天作的。张十一,名署,公元803年(德宗贞元十九年)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张署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②筼筜:竹名,生长于水边。③踯躅:杜鹃花科。④恩波:皇帝的恩泽。⑤斗通“陡”。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尾联诗意婉转,韵味浓厚,其中“斗觉”二字用得奇崛,把诗人的感情推向高潮。

B. 颈联没有怨恨之情,只有诗人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C. 颔联“竞”写活了嫩笋争相溢生的蓬勃景象,“闲”解释出花儿清闲自得的意态。

D. 诗歌首联写出春山明净,春江空阔,寥寥几笔,描绘出一幅清晰鲜明的水墨画。

2诗歌的前四句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答案】

1B

2①远近结合,点面结合。第一联勾勒了阳山地区的全景,并且第一句为远景;第二联则是两组近景特写。②色彩浓淡相宜。有淡墨涂抹的山和水,又有色彩艳丽的绿竹和红花,深淡相宜,形象突出。③动静结合,以声衬静。山村是宁静的,但是猿的哀啼打破了宁静,反而更突出此处环境的幽静。

【解析】

1试题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本题,B项,“颈联没有怨恨之情”说法不当。颈联写诗人自己不想在这炎热的瘴气中白白葬送余生,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有无辜被贬、死不甘心的愤怨与悲愁,也有渴望回朝、再献忠诚的深情。故选B。

2试题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赏析诗歌的写景特点,其实就是赏析诗歌在写景方面的表达技巧。首先指出诗歌运用的表达技巧,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歌是如何运用该表达技巧的,最后点出运用该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本题,要求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诗歌的前四句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题干已经确定答题范围为诗歌的前四句,要赏析的表达技巧为景物描写特点。仔细阅读诗歌的前四句,首联,“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意思是春山明净,春江空阔,清澈得以见到江底的沙粒,悲伤哀怨的猿啼声处处可听。诗人用寥寥数笔勾画出阳山地区的全景。春山明净,春江空阔,悲伤哀怨的猿啼声处处可听,还传递出种人烟稀少的空寂。这里的写景方法是用猿的啼叫声来衬托春山的寂静,以声衬静,淡淡几笔,生动地摹写了荒僻冷落的景象。“山净江空水见沙”属于远景。接下来是两组近景镜头,“算笪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第笃,一种粗大的竹子。踯躅,植物名,即羊踯躅,开红黄色的花,生在山谷间,二月花发时,耀眼如火,月余不歇。这一联是说:粗大的第笃与纤纤嫩笋争相滋长,羊踯躅清闲自得,随处开放出鲜艳的花朵。可以说是作者为前面一联的冷落景象又点缀了一些鲜艳、明快的色彩,增添了些许春天的生气。上句的“竞”字把嫩笋争相滋长的蓬勃景象写活了;下句的“闲”字则把羊踯躅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意态托写出来。属于近景,具体写到“第笃”“嫩笋”“踯躅”。这四句诗,先写远景,后写近景,先写全景,再写局部景色,远近结合,点面结合,层次分明。有淡墨涂抹的山和水,又有色彩艳丽的绿竹和红花,浓淡相宜,形象突出。再加上哀猿的啼叫,真可谓诗情画意,交相辉映。根据以上分析,具体作答时,可先指出前四句景物描写上的特点:远近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以声衬静,色彩浓淡相宜,然后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诗歌前四句是如何运用这些描写描写技巧的,并点出运用这些描写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即可。

诗歌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 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意思要读懂文章,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在诗歌表达技巧上,主要考核内容主旨表达、情感抒发、诗句作用等。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选择题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