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一语文 >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谏逐客书李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高一][语文]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谏逐客书李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高一][语文]
收录时间:2021-11-13    答题:高一语文(邓老师)

【题目】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谏逐客书
李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人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问,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1)对下列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        过:错
B.快意当前,观而已矣            适:舒适
C.是以泰山不土壤,故能成其大    让:推辞,抛弃
D.藉寇而赍盗粮                  兵:士兵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士不产于秦,愿忠者众      ②冰,水为之寒于水
B.①今弃黔首以资敌国          ②今其智反不能及
C.①然则是所重者在色乐珠玉    ②相与枕藉舟中
D.①却宾客业诸侯              ②醉则更相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门见山,先亮出观点,反对“逐客”,然后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论证用客籍之士的理由,论说充分深刻,令人信服。
B.第三段作者用重笔浓墨,铺张排比,列举秦王所喜爱的大量生活享用,以非凡的勇气抨击秦王骄奢淫逸,可谓反腐“上无禁区”。
C.作者善用比喻,如用秦王取物的态度比喻说明取士的态度,用“泰山”“河海”比喻说明君王应有的气魄,增强了议论的形象性和说服力。
D.全文在逻辑关系上步步推进,层层深化:时间上由远到近,推移有序;谈逐客的危害,程度由轻到重,步步升级。
(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①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②蚓无爪牙之利,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答案】
(1)D
(2)D
(3)B
(4)①这不是用来占据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
②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向上能迟到泥土,向下能喝到地下水,是因为心思专一。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对下列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D项,“藉寇兵而赍盗粮”,“兵”如解释为“士兵”,与语境不合;从语境来看,“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李斯认为秦国“逐客”就好似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藉寇兵”与“赍盗粮”结构一致,“兵”与“粮”位置相同,“兵”应也是物品,解释为“武器”。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
D项,“却宾客以业诸侯”,“以”连词,表目的,来;“醉则更相枕以卧”,“以”,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
A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关系,却;
B项,两个“乃”,副词,竟然;
C项,两个“乎”,相当于“于”,介词。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B项,“列举秦王所喜爱的大量生活享用,以非凡的勇气抨击秦王骄奢淫逸,可谓反腐‘上无禁区’”有误;第三段李斯列举秦王的爱好,诸如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以及所佩太阿剑,所乘之纤离之马等,都来自诸侯各国,这是用秦王取物的态度为喻,来说明秦王对取人应该抱相同的态度。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4)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第一句中,“此非……也”,否定判断句,“这不是……”;“所以”,古今异义,用来……的;“跨”,占据;“海内”,天下;“制”,制服;“术”,方法。
第二句中,“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应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爪牙”,古今异义,爪子和牙齿;“上”“下”,方位名词做状语,向上,向下;“黄泉”,古今异义,地下水;“用心”,古今异义,“用”,因为,“心”,心思;“一”,专一。
所以答案是:⑴D;⑵D;⑶B;⑷①这不是用来占据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②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向上能迟到泥土,向下能喝到地下水,是因为心思专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