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一语文 > 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问题。【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七年级][语文]
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问题。【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七年级][语文]
收录时间:2021-10-28    答题:初一语文(李老师)

【题目】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问题。
【甲】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乙】
字景怡,吴郡盐官人。欢年六七岁,父使驱田中雀,欢作《黄雀赋》而归,雀食过半。父怒,欲挞之,见赋乃止。乡中有学舍,欢贫,无以受业,于舍壁后倚听,无遗亡者。八岁,诵《孝经》、《诗》、《论》.及长,笃志好学。母年老,躬耕读书,夜则然糠自照。同郡顾恺之临县,见而异之,遣诸子与游,及孙宪之,并受经句。……欢于剡天台山开馆聚徒,受业者常近百人。
《南齐书•顾欢传》
【注释】①欢:南朝齐大臣,著名道教学者。②挞:用鞭棍打人。③然:通“燃”。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诗四句       书:写
B.日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跟着
C.志好学       笃:坚守、忠实
D.无遗       亡:丢失
(2)选出与“借旁近与”中“之”用法、意思都不同的一项( )
A.邑人奇
B.欲挞
C.仲永通悟
D.见而异
(3)翻译下面语句。
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②躬耕读书,夜则然糠自照。
(4)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①余闻之也久
②父使驱田中雀
(5)用原文填空。
【甲】文中方仲永最终才华消失的句子是“   ”,【乙】文中顾欢学有所成的句子是“   ”。
(6)结合【甲】【乙】两文段,分析造成仲永与顾欢这两个神童不同命运的主要原因。

【答案】
(1)B
(2)C
(3)

①同县的人对此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

②顾欢一边亲自种地,一边背书,晚上就把糠点燃,照着看书。


(4)

①余闻之也/久;②父/使驱田中雀


(5)泯然众人矣;欢于剡天台山开馆聚徒,受业者常近百人
(6)

仲永没有接受良好的后天教育(父亲不让他学,他自己也不重视后天的学习教育+),而顾欢却勤奋好学,因此两人的命运完全不同.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A句意: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书:写;B句意: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扳:通“攀”拉着;C句意:专心致志,勤奋好学。笃:坚守、忠实;D句意:没有漏掉的。亡:丢失;故选:B。
(2)此题考查的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文虚词的意思,要结合句子意思来解释。例句: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之:代词。A句意: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之:代词。B句意:要用棍子打他。之:代词。C句意:方仲永的通达聪慧。之:的。D句意:见到他(如此勤学)感到惊异。之:代词。故选:C。
(3)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①重点词有: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句意:同县的人对此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②重点词有:躬:亲自。句意:顾欢一边亲自种地,一边背书,晚上就把糠点燃,照着看书。
(4)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根据句意来划分:①句意: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②句意:父亲让他驱赶田里的麻雀。
(5)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
(6)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中心的理解,要想抓住文章的中心,必须从故事入手,我们要先理清故事的大意,感知故事的情节,解答时,需要结合人物的事迹、人物形象分析。
【附参考译文】
【甲】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乙】顾欢字景怡,吴郡盐官人。顾欢六七岁的时候,父亲让他驱赶田里的麻雀,顾欢作了一篇《黄雀赋》就回去了,麻雀把田里的粮食吃了一大半,父亲很愤怒,要用棍子打他,看见《黄雀赋》就没有打他。乡里有学堂,顾欢家中贫困不能上学,在学堂墙壁后面倚着听,没有漏掉的。八岁时,可以背诵《孝经》、《诗》、《论》。等到长大了,专心致志,勤奋好学。母亲年纪大了,顾欢一边亲自种地,一边背书,晚上就把糠点燃,照着看书。同郡顾恺之来到县里,见到他(如此勤学)感到惊异,让自己的几个儿子与他一起交游 ,到了孙宪之处,和他们一起接受教育。在剡州的天台山开学馆招收门徒,前来受教的常有近百人。